諾亞舟:春雷響萬物長|一聲春雷,喚醒人間的熱鬧與希望
時間:2025.03.05
諾亞舟:春雷響萬物長|一聲春雷,喚醒人間的熱鬧與希望
驚蟄至 萬物長
驚蟄,是十二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
反映著自然界生物
受節律變化影響而萌發、生長的狀態
“蟄”,有藏、伏的意思
代表昆蟲冬天時藏伏在土壤中
“驚”意為“驚醒”
昆蟲們被一道春雷驚醒,也就是“春雷驚百蟲”
小昆蟲們在地下能不能聽到雷聲未可知
但它們對氣溫的回升卻非常敏感
一旦感知到泥土中的溫暖氣息
就開始活躍起來了
百花爭艷 百鳥齊鳴

驚蟄有三候:“一候桃始華,二候倉庚鳴,三候鷹化為鳩”。
桃花是春天的使者,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”,桃花也是浪漫、美好的愛情的象征,“之子于歸,宜其室家”。每年的3~6月份,都是桃花爛漫的季節,許多地方都會以桃花為媒,舉辦桃花節等盛會。
同時,桃花也是驚蟄二十四番花信風的一候花信,其余兩候是棣棠和薔薇。
“倉庚”是指黃鸝鳥,它們感受到春日的清新之氣,便開始鳴叫,呼朋喚友一般,呼喚它的鳥兒朋友,黃鶯、燕子等出來感受春天的氣息。
而“鳩”指的是布谷鳥,這個時節,鷹開始悄悄地躲起來繁育后代,原本蟄伏的“鳩”開始鳴叫求偶,古人就認為是鷹變成了鳩。
小朋友,你知道嗎?這里還藏著一個成語呢。“鷹化為鳩,眾鳥猶惡其眼”,出自《世說新語·方正》,意思是說雖然外表發生了變化,但邪惡的本質仍在,仍然會遭到厭惡。
天上打雷 地上蒙鼓

響雷,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節氣特征。在民間流傳的二十四節氣神像中,驚蟄總是被描繪成一位人身鳥嘴,長了大翅膀的雷神,他一手拿著錘子,一手連續擊打環繞在身邊的許多天鼓,發出隆隆的雷聲。
雷神是先民們天真的想象,那么,驚蟄打雷背后真實的科學依據又是什么呢?
原來,每到春天,天氣變得溫暖潮濕,在太陽的照射下水分受熱蒸發上升,暖濕氣流和高空冷氣流在空中交匯,出現對流現象,就出現了雷電。
雷電帶來春雨,更關系著一年的收成,因此,雷神在先民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,每到驚蟄這天,雷神在天上擊鼓,民間也會趕緊趁這個時機,給鼓蒙上新鼓皮,來祭拜雷神,祈求一年風調雨順。
驚蟄吃梨 霉運遠離

梨和“離”同音,在人們的觀念中,驚蟄吃梨,寓意著和害蟲分離,遠離疾病。俗話說:“冷驚蟄,暖春分”,仲春二月亦處于乍寒乍暖之際,氣溫多變,氣候較為干燥,容易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。吃梨能助益脾氣,令五臟平和,以增強體質,抵御病菌的侵襲。
驚蟄節氣,乍暖還寒,氣候比較干燥,很容易就讓人感到口干舌燥,身體不舒服,梨子生津,正好食用,如果爸爸媽媽擔心梨子太涼,還可以用梨子來煮水、蒸烤后,給小朋友食用哦~

驚蟄時節,百蟲蘇醒,當然也包括冬眠中的蛇蟲鼠蟻,家中的爬蟲走蟻應聲而起,四處覓食。所以古時驚蟄當日,人們會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以香味驅趕蛇、蟲、蚊、鼠和霉味。
漸漸地,就演變成了“打小人”的習俗,將自己身邊一切“不吉利”的人和事物都趕走,這一年才會順順利利。
此外,在廣東地區一帶
驚蟄時節還有
“祭白虎化解是非”的習俗
白虎是口舌之神
每年驚蟄出來覓食,開口傷人
祭白虎就是用紙畫成黃底黑斑的老虎
用肥豬血喂它,讓它吃飽就不會再出口傷人
再用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
用油水糊住嘴,不能張口說人是非
由于我國地大物博
每個地區的習俗都不盡相同
親愛的小朋友,你那里有什么驚蟄習俗?